《百团大战》《亮剑》等影视作品中,八路军全歼日军“冈崎大队”的经典场景令人印象深刻,“冈崎支队”(或“冈崎大队”)之名也更加为人所知。然而,这支日军部队的真实称谓、具体来历以及在百团大战中的溃败过程股票配资交流论坛,长期以来并不广为人知。这支日军部队究竟是什么样的来历?又是怎样的结局?
冈崎谦受:“战争机器”是怎样养成的
冈崎支队的指挥官冈崎谦受,1894年3月11日生于日本福冈县,1915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7期。其军事履历,堪称一部近代日本对外侵略的“微缩史”。他早年参与日本武装干涉苏俄革命的所谓“西伯利亚出兵”,在冰天雪地中为军国主义扩张卖命。在中国的北伐战争时期,他在天津与北伐军对峙,意图阻挠中国国民革命进程。随后,他将屠刀挥向东北,参与镇压东北抗日武装力量。1939年,这个沾满鲜血的“战争机器”被调至驻山西第37师团,先后担任第37步兵团司令部附、步兵第226联队附。
这些经历塑造并强化了冈崎谦受根深蒂固的军国主义思想。当他秉持着“大东亚共荣”的侵略幻想踏上华北土地时,未曾料到自己的命运将与一支临时拼凑的日军支队紧密相连,更不会想到个人的覆灭与家族的悲剧,正悄然编织成一张无法挣脱的因果之网。
第一次组建:暴雨之夜的狼狈驰援
展开剩余84%1940年8月20日夜,正太铁路沿线暴雨如注,八路军破坏正太铁路的战役按预定计划打响,犹如惊雷炸响在日军的防线之上。太原的日军第1军司令部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——阳泉作为正太铁路中段的枢纽,正遭受八路军第385旅的猛烈围攻,狮脑山、庙高地(南山)等战略要地相继失守,日军自诩的“钢铁封锁线”已然名存实亡。8月21日,驻运城的日军第37师团接到第1军紧急命令,从步兵第226联队中迅速抽调兵力编成一支混成部队,由冈崎谦受中佐担任支队长,下辖3个步兵中队(分别由重士、福田、新井指挥)、1个联队炮小队(由箱田中尉带队)及机关枪队,全员516人,从安邑乘列车北上驰援阳泉。
这支仓促组建的“救火队”,从出发伊始便陷入了八路军精心布下的“铁路陷阱”。日军第226联队2大队附尾岛芳美中尉的日记,成为记录其狼狈窘境的珍贵史料。8月21日0点,他在日记中写道:测石车站的警备队正与八路军激战,井陉附近的铁道已被爆破,正太线从石门到榆次段彻底中断。半小时后,列车在阳泉前方被迫紧急停下——铁轨早已被撬得七零八落,“列车被迫原地滞留”,车厢外的警备队士兵们如临大敌,紧张地端起了枪。
然而,对于日军来说,战场局势正以惊人的速度持续恶化。凌晨1时,赛鱼车站传来密集枪声,娘子关方向的炮击声隐隐约约;1时30分,阳泉车站四周突然响起激昂的冲锋号,八路军战士如潮水般从黑暗中涌出。日军山炮队慌忙开炮还击,刚赶到车站统一指挥的独立混成第4旅团旅团长片山省太郎,只能仓促组织部队进行反扑。尾岛芳美在日记中抱怨道:“近处枪声不断,运输途中险情频发。发电向重松部队长(第226联队联队长重松吉正大佐)报告,支队全员516人悉数被困阳泉,寸步难行。”
此时,冈崎支队作为日军增援部队,已改由日军阳泉警备队——独立步兵第15大队大队长德江光指挥。5时,“配发了早餐,命令支队全员,除负伤等不能出动的,全部参战”。14时,又接到新的命令:反击正在进攻阳泉制铁厂的八路军。江藤军曹带着123名士兵,向阳泉西北方向前进。“16时35分,城江伍长以下37名,向阳泉制铁厂出动……”
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连绵阴雨未歇,枪炮声亦未止息。8月22日的日记中,尾岛芳美提到救护所和医院在统计伤亡,当日阵亡2人、负伤1人,“制铁厂附近枪声最为密集”。8月23日,已有319人投入战斗,留守的人中,28人负伤入院。直到8月30日,他仍在日记中沮丧地记录着:“阵亡6人,入院13人,调走30人守卫医院,并担负火化阵亡者,仅剩105人留守”“阳泉以西出口的铁路又被大规模爆破了”。
这支增援部队最终未能扭转日军在阳泉的战局,反倒被困在这里。由于正太、同蒲铁路均损毁严重,冈崎支队余部无法按原计划返回日军第37师团归建。于是,冈崎谦受只能带着剩下的残部,继续配合日军独立混成第4旅团在阳泉附近进行“扫荡”。尾岛芳美在9月的日记中提到,“冈崎中佐的指挥部设在阳泉车站旁的破庙里”,印证了该部长期滞留的困境。
极具讽刺的是,尽管冈崎支队在阳泉作战已竭尽全力,但独立混成第4旅团的指挥官(旅团长片山省太郎、高级参谋土田兵吾、大队长德江光)为顾全本部颜面,对这支远道驰援的“客军”未留下只言片语的回忆——这也正是其在很多记述中被“隐身”的主因。
第二次组建:“大杂烩”部队陷入绝境
两个多月后,冈崎支队又出现在武乡。这一次的部队构成,也是第一次行动的“遗产”。1940年10月,日军第1军为扭转百团大战后期的不利局势,决定仍从第37师团抽调部队,再次组建冈崎支队,支队长依然是冈崎谦受。
此次组建的冈崎支队规模显著扩大,其组成如下:步兵第225联队3中队军官5名,士官和兵150名;步兵第226联队2大队军官25名,士官和兵792名;步兵第227联队6中队军官5名,士官和兵146名;其他部队军官2名,士官和兵101名,加上冈崎谦受,共计军官38名,士官和兵1189名,合计1227名。
由于冈崎谦受本人此时仍滞留阳泉至太原一线,所拨配的兵力只好北上向其靠拢。于是,这支日军的主力于10月6日从闻喜出发,10月9日抵达南关镇。冈崎谦受则带着第一次组建的支队残部,于10月6日自太原南下沁县,与其会合。
按照原计划,这次冈崎支队大部兵力要参与合围沁河上游的八路军第129师部队,冈崎谦受本人则率一部兵力(第一次组建的支队残部及少量新增兵力)留驻沁县,作为后续行动的机动力量。但10月11日,日军第1军突然改变计划:因独立混成第4旅团在百团大战前期损失惨重,战力薄弱,命令冈崎谦受亲率留驻部队转向武乡以东,协助其进行“扫荡”。
此时,冈崎谦受直接指挥执行武乡以东“扫荡”任务的部队,其构成变得极其混杂:日军第37师团1个步兵中队、独立混成第9旅团1个步兵中队、独立混成第4旅团12大队1个步兵中队、独立混成第9旅团1个山炮兵中队(欠1个小队)、工兵1个分队、旅团属无线电通信1个分队、战斗救护班、辎重兵1个小队(欠1个分队),共计军官19人,士官和兵516人,合计535人。这支部队因仍由冈崎谦受带队,支队本部也在此,所以仍然称为“支队”——毕竟,日军的“支队”本就是兵力规模不等的临时编制。
随即,冈崎谦受便率领这支临时拼凑、任务变更的部队,先是与日军独立混成第4旅团的铃木支队配合“扫荡”黎城西井镇、东崖底,在行动中意外发现并偷袭了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,而后爬上太行板山豁口,经左会至洪水镇继续“扫荡”时,遭八路军新10旅堵击,转而向东南撤至大塘,又在石门村遭八路军顽强阻击,被迫向北退守柳树垴和关家垴高地。
彭德怀副总司令果断下令:“坚决歼灭这股敌人!”按照部署,八路军以第386旅自东南、新10旅主力自西南、第385旅自北侧、总部特务团从东侧,共6个团围攻关家垴;以抗敌决死队第1纵队2个团进攻柳树垴。自10月29日至31日,八路军经3天血战,予冈崎支队以歼灭性打击,毙伤其大半,冈崎谦受亦遭手榴弹炸毙。此时,日军战机飞来助战,附近的日军迅速向关家垴聚拢,八路军不得不分兵阻援,冈崎支队残部得以乘隙连夜突围逃脱。八路军在打扫战场时,于辎重小队的遗物中发现一本被雨水浸透的账簿,上面清晰记录着该部8月在阳泉采购马料的账目。
历史拼图:同一支指挥棒下的无解败局
冈崎谦受毙命后,其家族亦深陷战争反噬:在1945年九州大轰炸中,其儿子、女儿死于美军轰炸,家庭支柱崩塌;1947年,其妻子因长期抑郁离世。更具讽刺的是,他的小舅子竟以“遗族”身份冒领抚恤金长达40年。
这接踵而至的厄运,正是对冈崎谦受穷兵黩武生涯的残酷印证:他为日本帝国征战半生,双手沾满鲜血,却无力庇佑家人;所谓“帝国勋章”“军人荣耀”在战火中化为乌有,连身后抚恤金也成了他人“盘中餐”。
两次组建的冈崎支队,虽任务、编制不同,结局却如出一辙——在人民战争的汪洋中举步维艰,最终覆灭。这两次行动已非孤立战例,更像一面镜子,照出侵略者的徒劳,也印证了中华民族“兵民是胜利之本”的铁律。
正义或许迟到股票配资交流论坛,但从不缺席。冈崎支队的覆灭,是百团大战胜利的有力注脚,更是人民战争伟力粉碎侵略者野心的铁证。(来源:中国军网-解放军报 作者:余 戈 吴京昴)
发布于:北京市富通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