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2年春夏交替之际股票配资推荐网,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向驻守在安徽六安苏家埠的敌军发动了进攻,这场战斗被史称为“苏家埠战役”。虽然红军在进攻初期成功包围了敌军,然而经过48天的奋力进攻,却始终未能突破敌军的防线。那么,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艰难的局面呢?
主要的原因在于红军的武器装备极为简陋,许多战士甚至没有足够的步枪,只有拿着长矛与敌人拼杀。而敌军则借助坚固的城墙和深壕,牢牢占据防守优势。敌人用机枪不停地扫射,并用炸弹轰击,空中还有敌军飞机的支援,使得红军的进攻屡屡受挫,战斗伤亡也非常惨重。
就在红军将士们的士气逐渐下降时,上级突然下达命令,要求红四军十师二十九团撤出苏家埠,改由二十八团接替进攻。二十九团的官兵对此颇为不满,毕竟他们在长时间的战斗中已经付出了巨大努力。然而,军令如山,大家只得听从安排,开始撤离。
展开剩余72%然而,令人没想到的是,二十九团刚走出不到30里,上级又发来新的命令,要求二十九团不再前往七里桥支援敌人,而是撤回后方休整。指战员们不禁发出抱怨,毕竟这支部队在过去的游击战中屡战屡胜,许多战士都已经习惯了战斗。撤退的命令让大家感到无所适从,尤其是他们刚刚经历过长时间的恶战。
当夜暴雨倾盆而下,战士们被迫在泥泞中扎营休息,无法入睡。正当大家心情沮丧时,队伍前方突然传来了急促的哨声,通信员大声呼喊:“全体集合!”原来,上级再次发来了紧急命令,要求二十九团立即前往七里桥,投入新一轮的战斗。
尽管暴雨依旧滂沱,气温骤降,战士们只穿着单衣,在寒冷的雨中行进时,大家的情绪却都异常激动。经过一夜的艰苦行军,天快亮时,部队终于抵达七里桥附近,恰巧遇上了敌人援兵的前锋部队。双方随即展开了激烈的战斗。
陈康,三连二排的排长,因其机智勇猛而声名显赫。他看到敌人火力密集且阵形严密,正面进攻难以取得优势,于是决定带领全排从敌人侧翼发动突袭。通过巧妙的战术,陈康率领的排成为了红军的奇兵,成功地扰乱了敌军的阵脚。与此同时,正面进攻的红军也加大了攻势,敌军在夹击下陷入了混乱,纷纷向北撤退。
陈康没有错失良机,决定全力追击敌人。他带领全排冲锋,结果一路追出了十几里地。正当他们追赶时,发现敌军阵形突然大乱,前方的敌人竟然与后方增援的敌人挤成了一团,整个七里桥附近的道路上,敌军像是被困在了一个狭窄的陷阱中,无法前进,也无法后退。
陈康立即意识到,这场混乱与昨晚的大暴雨有着直接关系。敌军撤退时,未曾注意到身后有一条已经干涸的河流,因为暴雨导致河水暴涨,阻断了敌军的退路。逃亡的敌人试图从河流中跳过,但由于河流狭窄、人数众多,许多人根本没能跳过河,结果只能被困在河边。
看到敌军如此狼狈,陈康毫不犹豫地挥刀号召全队:“冲啊!杀啊!”随即,他带头冲向敌军,战士们紧随其后,个个奋勇争先。面对突然冲来的红军,敌人全然没有抵抗的意志,纷纷举手投降,整个敌营几乎没有还手之力。令人惊讶的是,陈康带领的这一小队竟然俘虏了敌军整整一个营的兵力。
随后,敌军的总指挥厉式鼎也被俘,红军一举取得了这场战斗的决定性胜利。而当红二十九团的战士们凯旋归来,准备继续向苏家埠发动进攻时,他们却惊讶地发现,苏家埠的敌军已经投降,全城的红旗已经高高飘扬。
原来,由于敌军增援部队被红军击溃,苏家埠的敌军失去了支援,最终选择主动投降。苏家埠战役因此宣告结束,成为红军建军以来规模最大、战果最丰、代价最小的一次胜利。这场战斗的胜利,不仅在当时激励了红军,也在后世留下了辉煌的历史篇章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通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